食療

2017年12月8日 星期五

大雪節氣進補

大雪節氣進補
大雪 手繪 中國風的圖片搜尋結果
大雪是“進補”的好時節,素有“冬天進補,開春打虎”🐯的說法。冬令進補能提高人體的免疫功能🐉,促進新陳代謝,使畏寒的現象得到改善。
🌬冬令進補還能調節體內的物質代謝,使營養物質轉化的能量最大限度地貯存於體內🐷,有助於體內陽氣的升發,俗話說“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
此時宜溫補助陽☀️、補腎壯骨、養陰益精。冬季食補應供給富含蛋白質、維生素和易於消化的食物。也宜常食羊肉、雞肉🐔、蝦仁、桂圓、大棗等食物,這些食物中富含蛋白質和脂肪,產熱量多,或接受三九天灸治療🔥,對於素體虛寒、陽氣不足者尤宜。👑
😍

拔罐好處多蘿蘿 2017-12-7 林小珊博士

拔罐好處多蘿蘿 2017-12-7 林小珊博士
林小珊醫師的【懸壺手記】中醫專欄隔周四刊登於信報,歡迎查閱👯
拔罐好處多蘿蘿 林小珊博士
拔罐 菲爾普斯的圖片搜尋結果
一提起拔罐,大家腦子裡面聯想起什麼?是不是一個一個玻璃罐子吸拔在背部上,留下一個個青青紫紫的圓形印子?不錯,這是拔罐操作的治療過程和效果。醫師根據病情把拔罐用的罐子吸拔在適合的穴位上,一般來說主要在背部,一來背部平坦,有利用罐子的吸附,二來人體背部有百多個穴位,他們溝通聯繫五臟六腑。因此,有效利用拔罐療法,能廣泛防治各種疾病。
筆者每每為病人介紹拔罐治療,他們第一個反應都會問道:“林醫師,到底拔罐係咩黎架?點解會吸到係皮膚表面嘅?它的治療原理係點架?”簡單來說,拔罐療法是中醫治療其中一種重要的手段和方法,主要利用各種類型的罐子作為工具,將罐內空氣排出後造成真空負壓,然後吸附在人體體表,造成吸拔皮膚的部位表面充血瘀血或起泡等,使經絡通暢,氣血旺盛,治病防病。
拔罐療法歷史悠久,古代當然沒有玻璃罐子,當時的人是用動物的角作為工具,所以拔罐又叫“角法”。當時主要用於外科,治療膿瘡的吸血排膿。到了明朝,《外科正宗》和《外科啟玄》書中記載:“取竹筒一頭留節,削去青皮”,“隨著瘡瘍大小用之。藥煮熱竹筒一個,按在瘡口上,血膿水滿了,竹筒自然落下。如膿多未盡,再煮一二遍竹筒更換吸,膿盡為度”。可見拔罐療法經過數千年經驗的累積,慢慢走向專業和形成自己的獨特理論體系。
由於拔罐吸拔在皮膚表面,使人體局部組織高度充血,這樣有效加強局部組織的氣體交換,局部的血管擴張,血管壁通透性增強,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加強新陳代謝以及機體抵抗力,從而治病防病。用中醫的術語來說,就是刺激經絡和穴位,在臟腑經絡氣血不通或氣血不足時疏通經絡,由外而內,調整人體氣血,平衡陰陽,濡養臟腑。
拔罐其特色在於雙向調節,異病同治。舉例來說,把罐子吸拔在一個小小的大椎穴上,配伍其他穴位或針灸治療,既可以治風寒感冒,又可以治療風熱感冒這些外感病,同時又可以治療濕疹和高血壓內科病。因為拔罐療法調節陰陽,所以感受寒邪時拔罐溫陽驅寒;感受熱邪時則清熱解毒。濕疹濕熱內盛則清利濕熱;高血壓陰虛陽亢則滋陰潛陽。
通過拔罐療法保健可以有效緩解因為長期工作,身體未能得到充分休息的肌肉勞損,解除機體疲勞狀態,“不通則痛,通則不痛”,舒筋通絡,尤其以頸肩腰背痛、落枕。頭痛等治療效果特別好。在膀胱經拔罐可以疏通五臟六腑的經氣,使人精神煥發,舒緩緊張情緒。另外,一些虛寒性疾病,如慢性咳嗽、鼻敏感、哮喘、反復感冒、失眠、尿頻、胃痛、腹痛、便秘、胃口差、怕冷等多進行拔罐治療也有效改善症狀。筆者經驗手頭上有以上疾病每半年來做天灸的患者,建議他們於天灸開始前後1月天灸以外再加入拔罐治療,緩解病情效果相得益彰。
作者為註冊中醫師
www.facebook.com/lamsiushan

咳嗽各階段治法大不同 2017-11-23 林小珊博

咳嗽各階段治法大不同 2017-11-23 林小珊博士
林小珊醫師的【懸壺手記】中醫專欄隔周四刊登於信報,歡迎查閱👯

咳嗽的圖片搜尋結果
咳嗽各階段治法大不同 林小珊博士
每年轉秋入冬,雖然筆者年年如是苦口婆心反復叮嚀我的老病人們要多注意天氣變化,多飲水,多吃一些滋陰潤燥的食療和藥膳,外出添衣,多休息少吃辛辣煎炸食物,避免去人多擠逼地方,或者來開幾劑養生調理預防生病的藥方回去服用等等等等,最後還是有一群人感冒咳嗽很辛苦的樣子來我處求醫,要不發熱全身乏力,要不失聲封喉,每年指定動作般舊病復發,讓筆者很是掛心勞氣。
記得在信報裡頭也寫過2篇關於咳嗽的文章,一篇講述咳嗽分外感和內傷咳嗽,另一篇則是關於咽癢造成的咳嗽,有興趣的讀者可以翻看。中醫治病講求辨證論治,換句話說,即是不同階段的咳嗽治法也不盡相同。
一般咳嗽初起,是感冒伴隨而來,主要分為外感風寒和外感風熱兩大類別。流清鼻涕多為寒証,黃鼻涕多為熱証。筆者臨床所見,感冒咳嗽初發時,往往首先表現出來是外感風寒居多,後來由於體質因素,或者飲食不戒口等,外感風寒入里化熱。此階段的咳嗽,聽起來聲音清脆,聲音從喉嚨而出,痰是清稀色白的。舌頭的顏色以淡白為主。這個階段一般只有1-2天時間,如果患者能及時就醫,杜渐防微,馬上能藥到病除。這時候加數片紫蘇葉和生薑,一段蔥白,幾勺紅糖,溫水送服,讓身體微微出汗可有效緩解病情。這個階段切忌不要誤用寒涼性質的川貝雪梨等食材藥物,這樣子只會雪上加霜,延誤病情。
當外感寒邪初入人體的第一階段沒有及時打住,入里化熱,這時候証型轉變成外寒里熱,即我們經常說的寒包火。患者除了仍然有外感風寒症狀如怕冷,打噴嚏外,可能會出現發熱,鼻涕和痰開始變黃,喉嚨痛的表現。這時候的治療,既要外散風寒,又要里清內熱,感冒咳嗽同治。至於用藥寒熱比例,則需要看看患者體內寒熱孰輕孰重而側重點有所不同。
第三階段的咳嗽,一般是外寒里熱治療不及時或不當,病邪長驅直入變成為里熱咳嗽,直襲肺腑,此時鼻涕和痰是黃綠色的,聽咳嗽的聲音深沉重濁,來自氣管或肺部。咽喉腫痛,聲音嘶啞,甚或失聲封喉,舌質紅。這時候會用上清熱豁痰的中藥和處方,諸如銀花、連翹、生石膏、膽南星、竹茹等等。
到後來熱邪祛除以後,患者因肺熱後傷津耗氣,元氣大傷,此時要滋陰潤肺,慢慢恢復,這時候沙參麥冬湯、麥門冬湯等等就派上用場。當然,這個時候大部分病邪雖然已經被驅除,但人體處於虛弱狀態,一不留神注意,少部分“餘黨”病邪會伺機而動,表現為咽癢咳嗽,或者是感冒舊病未愈,新病又起,反復遷延不愈,切記不可掉以輕心。
“入門聞咳嗽,醫生眉頭皺。”其實只要細心的望聞問切,掌握咳嗽的病情和階段,也是能藥到病除的。下月三九天灸將至,對於經常患上咳嗽和哮喘病人是一個治療或緩解病情的佳訊,不妨向您的中醫師查詢。
作者為註冊中醫師
www.facebook.com/lamsiushan

陳皮冰糖燉檸檬啟示 2017-11-9 林小珊博士

陳皮冰糖燉檸檬啟示 2017-11-9 林小珊博士
林小珊醫師的【懸壺手記】中醫專欄隔周四刊登於信報,歡迎查閱👯


陳皮冰糖燉檸檬的圖片搜尋結果陳皮冰糖燉檸檬的啟思 林小珊博士
近日坊間人人在家裡密密自製陳皮冰糖燉檸檬,掀起一番藥膳食療的滋補養生熱潮。在這個秋冬時令進補季節,確實是當時得令之舉。其中陳皮冰糖燉檸檬內的輔料為冰糖,味甘入脾,經烹調後形成比較稠厚的瓊漿,讓熬製的材料能夠較長期保存,方便長時間服用,並達到滋補的效果,這與中醫傳統古法的膏方的製作有異曲同工之妙,故今次也為大家順道介紹一下。
說到所用的輔料“糖”,也是一門學問,了解各類糖的特點和性能,能夠使熬製的材料發揮更大的藥效。冰糖性涼,具有滋陰清熱、潤燥養肺的作用;紅糖則性溫,具有驅寒活血的功效;麥芽糖健脾和胃,蔗糖清心潤肺。而蜂蜜性溫,功用廣泛。李時珍說:“蜂蜜入藥之功有五:清熱也,補中也,解毒也,潤燥也,止痛也。”
香港近年也有不少中醫診所有幫顧客弄制膏方,但相信很多人也是不太熟悉。筆者當年在上海學醫實習時,猶記得那些年的一到九月,每個科室的老師人員也會緊張起來,隆重其事的安排好為來開膏方的病人而專用的診証時間表,準備好書寫膏方用如皇帝御用奏折般的處方棧,當然藥房的中藥師傅們已經準備好大量的藥材和輔料,為龐大的人流作好準備,可以說上海人不像我們廣東人喜歡天天喝湯,但嚴冬吃膏方卻是他們的習慣。
什麼是膏方呢?膏方是中醫藥學中湯、丸、散、膏、丹五大主要劑型之一。“膏”,《正韻》釋為“澤”;《博雅》解釋為“潤澤”,說明所謂“膏”,含有滋潤、補養的意思。近代名醫秦伯未說道:“膏方者,蓋煎熬藥汁成脂液而所有營養五臟六腑之枯燥虛弱者也,故俗亦稱膏滋藥。” 一般來說,服用膏方以前要先服用“開路方”。所謂“開路方”,就是在服用滋補膏方之前先飲用一些中藥湯劑,目的是通過湯劑先行調理脾胃功能,蕩滌胃腸中的濕濁積滯,為膏方先行開路,讓服用膏方時更吸收,達到最佳療效。
內服的膏方主要是根據病人的體質和病情需要開出合適的處方,然後將湯藥多次煎煮濃縮,去渣後再加入某些輔料如蜜糖、冰糖或者是阿膠等收膏,裝入玻璃瓶後每天去一小勺以溫水開服,這個熬製工序需要十數小時,將材料有效成分盡數釋出和彼此融合。陳皮冰糖燉檸檬雖然沒有加入水烹調,而且用的是隔水燉的方法,但檸檬本身也有水分,與膏方有異曲同工之處,同樣有滋補和適合較長期服用的療效。一般珍貴的藥材都會採用燉煮的方法,這樣可以原汁原味,營養成分不易流失,最好用陶瓷或沙鍋等熬製,中藥和器具相互不會產生化學反應。陳皮理氣健脾,燥濕化痰,檸檬滋养肺胃,生津止渴,尤其適合易感冒、脾胃差等肺脾虛弱人仕飲用,素體濕熱內盛、胃酸過多者及糖尿病患者慎服。
那麼,學了不少中醫進補知識以後,希望大家能夠活學活用,讓這個冬天不太冷!
作者為註冊中醫師
www.facebook.com/lamsiushan

備孕和懷孕小帖士

http://tietheknots.hk/article/beauty/body/chinese-medicine-doctor-tips-for-pregnancy-bodycare/

無胃口食野 2017-10-26 林小珊博士

無胃口食野 2017-10-26 林小珊博士

無胃口的圖片搜尋結果
林小珊醫師的【懸壺手記】中醫專欄隔周四刊登於信報,歡迎查閱👯
無胃口食野 林小珊博士
“民也食為天”,餓了能吃,困了能睡,是生而為人最正常不過的事也。然而,並非每個人都可以得天獨厚,食得訓得。筆者在臨床上望聞問切過程中,每每問及病人胃口的時候,有一部分人就有“無胃口食野”的困擾。
他們“無胃口食野”的形式層出不窮,有的是整天都沒有食慾,到了用餐時間也沒有想吃點東西的感覺;有些則是該吃飯的時間了,所以把眼前的食物嚥下去,維持身體一日所需,至於吃下去的是什麼,自己到底那頓飯想吃什麼,倒是隨隨便便,並不講究。
中醫看待這個“無胃口食野”,咱們一般歸納在脾胃不好,常見是脾虛濕盛型、脾陽虧虛型和胃陰不足型。這些患者,有些是先天脾胃本來就比較虛弱,從小就不愛吃飯,有偏食習慣,容易消化不良,然而,更多的人是在後天生活工作中不注意飲食,養成不良的飲食習慣,食無定時,餐貧餐富,偏嗜某些食物,如辛辣煎炸、肥甘厚味、冰冷寒涼之品,或過甜過咸,於是在不知不覺中破壞了脾胃的正常受納、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除了無胃口食野這個症狀外,還可能出現形體消瘦或虛胖水腫、面色萎黃,精神疲憊,有氣無力,頭暈腳浮等症狀。所以說,日常生活小事不要看輕,掉以輕心,一些細微的壞習慣一旦形成了,所造成的結果和影響並非一朝一夕可以彌補的。
脾虛濕盛型的患者除了上述一派脾氣虧虛的表現之外,還有濕重的表現。那麼,什麼是濕重的表現呢?大家可以想像在潮濕炎熱的夏天,人覺得鬱悶困頓,精神不振,身體手腳困重,大便溏爛等症狀,這些都是濕所造成的,分別只是由外濕或是內濕所造成。因為脾主運化,脾的運化水谷精微功能失常,身體水液不能如常四佈,灌溉全身,異常地堆積在不應該堆積的身體部位,如在四肢則表現手腳困重,如在頭部則見頭暈,在大腸則表現為大便溏爛。治療上要標本兼治,既健脾又要祛濕。茨實、茯苓、薏米和淮山等可以多服。
脾陽虧虛型的患者則除了在脾虛表現以外,兼有脾陽虛的症狀。所謂陽虛,就是陽氣不足,所以表現一派虛寒症狀。例如沒有胃口,吃幾啖以後就沒有食慾,手腳冰冷,說話陰聲細氣,腹痛腹瀉等等。因為缺了“一把火”,脾胃腐熟水谷的功能減弱,生米很難煮成熟飯,所以比較容易見到腹瀉的表現。治療上強調溫運脾陽。乾薑、厚樸、神曲和花椒乃不錯的用藥。
至於胃陰不足的納差患者,則較容易看到乾燥和燥熱的症狀。比方說口乾舌燥,噯氣泛酸,大便乾結,皮膚乾燥等,治療上需滋陰健脾。北沙參、麥冬、玉竹和淮山等為常用中藥。
具體証型和治療還是因人而異,而且沒有一個人的症狀和用藥會完全相同,即是同一個人,在不同時間、不同氣候和季節,所用處方亦不相同。在秋天瓜熟蒂落的豐收好時節,祝大家胃口常開!
作者為註冊中醫師
www.facebook.com/lamsiushan

煎熬人的痛經 2017-10-12 林小珊博士

煎熬人的痛經 2017-10-12 林小珊博士痛經的圖片搜尋結果
林小珊醫師的【懸壺手記】中醫專欄隔周四刊登於信報,歡迎查閱👯
煎熬人的痛經 林小珊博士


痛經相信是每個女生們都曾經經歷的痛苦,輕微者或少腹部隱隱作痛,嚴重時會腹痛難當,蜷縮如蝦米一般,全身冒冷汗,手足冰冷,甚至需卧床休息,情緒低落,影響生活、上班和工作,最是煎熬人。要舒緩痛經,從中醫的角度出發,要先了解自己屬於哪一種類型的痛經,辨清証型,才能“對証用藥”,藥到病除。
咱們所謂的痛經,簡單來說,主要分為“不痛則痛”或“不榮則痛”兩大類別。故名思義,痛經之所以伴隨月經周期而發生,與經期及經期前後的特殊生理狀態有關。月經來潮,血海滿盈而泄,有些女孩子因身體氣血由充盈的狀態而驟然變得虧虛,“不榮則痛”,形成痛經。另一種情況是,因為身體中的氣血突然急劇變化,導致子宫或沖任氣血運行不暢,“不痛則痛”,形成痛經。
換句話說,痛經的發生,要麼是氣血不通,要麼是氣血不足,情形就好比造成溝渠水管瘀塞的原理一樣,要麼是廢物阻塞渠道,“不通”;要麼是流水量不足,“不榮”,兩者所造成的結果均造成不能沖走管內的廢物。
中醫痛經的常見病因和機理有以下幾種:氣滯血瘀型、寒凝血瘀型、濕熱瘀阻型和氣血虛弱型及腎氣虛損型。氣滯血瘀型患者一般脹痛拒按,經血量少,有瘀塊,伴乳房脹痛,臨床多用膈下逐瘀湯;寒凝血瘀型的人則冷痛拒按,經色暗有瘀塊,面色蒼白,伴四肢不溫,治療以少腹逐瘀湯為代表;濕熱瘀阻型者表現少腹脹痛,經血量多或經期長,平素帶下量多,小便黃赤,主方為清熱調血湯;氣血虛弱型則患者隱隱作痛,經量少,色淡,伴神疲乏力,方劑以黃蓍建中湯為代表;腎氣虧虛型的痛經表現綿綿作痛,經色暗淡,量少,頭暈耳鳴,以益腎調經湯為代表。針灸對於緩解痛經療效頗佳,一般針刺腹部天樞、關元、歸來和子宮穴等及腿上血海穴、地機和三陰交等,具體需辨證論治。大家看完以上分類後,要明白中醫治療痛經,不是簡簡單單見痛止痛,裡面學問可多著呢。
最後,贈送大家幾個舒緩痛經小貼士:一、平時可適當按壓按摩“三陰交”和“太沖”這兩個有利於活血行氣的穴位.在適逢經期,出現痛經或小腹疼痛時,按摩此兩穴可有助緩解症狀。二、注意保暖,平常可以多喝艾葉、生薑、當歸或紅棗等補氣活血的中藥,使體內氣血通暢,調整身體氣血陰陽平衡,減少痛經發生的機會。三、注意日常飲食運動:少喝凍飲,以及在月經經來潮前夕,多走路或從事其他適度的運動,將使你在月經期間較舒服。
作者為註冊中醫師
www.facebook.com/lamsiushan